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,活力强则基层兴。乡镇组织建设不能“守摊子”“走老路”,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。某地以“破难题、求实效、促发展”为导向,在组织设置、活动载体、作用发挥上求新求变,让乡镇党组织在引领发展、服务群众中焕发生机与活力。 组织设置跟着“需求”走,打破“固定模式”。哪里有发展需求,党组织就建到哪里;哪里有群众聚集,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。某地打破“按地域划片”的传统模式,推动党组织设置向“功能型”转型:在农业产业园区成立“联合党支部”,整合周边村党组织力量,解决“单打独
[{"insert":"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,活力强则基层兴。乡镇组织建设不能“守摊子”“走老路”,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。某地以“破难题、求实效、促发展”为导向,在组织设置、活动载体、作用发挥上求新求变,让乡镇党组织在引领发展、服务群众中焕发生机与活力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组织设置跟着“需求”走,打破“固定模式”。哪里有发展需求,党组织就建到哪里;哪里有群众聚集,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。某地打破“按地域划片”的传统模式,推动党组织设置向“功能型”转型:在农业产业园区成立“联合党支部”,整合周边村党组织力量,解决“单打独斗”搞发展的难题;在城乡结合部的“流动党员集中区”设立“临时党支部”,让漂泊的党员找到“家”,还带动12名流动党员返乡创业;在电商直播、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中建立“产业链党小组”,党员带头搞直播带货、开发旅游线路,带动群众增收。这种“动态化、功能化”的设置,让党组织始终与发展同频、与群众同心,实现“组织建在实处、作用显在难处”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组织活动贴着“民心”办,告别“形式主义”。组织生活不是“走过场”,而要“有温度、有实效”。某地推动乡镇党组织活动从“会议室”走向“田间地头”,从“读文件”变为“解难题”:开展“主题党日+志愿服务”,党员带着工具到村里帮群众抢收庄稼、检修电路;开设“庭院党课”,把课堂设在村民院中,用“身边人讲身边事”诠释党的政策;推行“党群议事会”制度,每月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围坐一起,商议村里的修路、引水等实事,形成“党员带头干、群众跟着干”的局面。曾经有村党组织开展“组织生活满意度测评”,群众打分从“及格线”跃升至“优秀档”,正是因为活动“接地气、解民忧”,让党员受教育、群众得实惠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组织作用围着“发展”转,释放“聚合效应”。党组织的活力,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的实效上。某地把乡镇党组织打造成“资源整合器”“发展助推器”:针对村里“缺技术、缺资金、缺销路”的难题,党组织主动对接农业部门、企业商户,请来技术员培训、引来合作社带动、打通电商销售渠道;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党组织牵头成立“党员先锋队”,先从党员家庭“开刀”搞清洁,再带动群众参与,让“脏乱差”变成“美如画”;面对“年轻人外出多、村里缺劳力”的困境,党组织发动“乡贤回村”,20余名在外人才带着资金、技术返乡,盘活了闲置土地、办起了乡村企业。如今,在党组织引领下,乡镇的产业旺了、乡村美了、人心齐了,发展的“协奏曲”越奏越响亮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创新是组织建设的生命力。某地通过打破思维定势、创新方式方法,让乡镇党组织既保持“党味”又充满“活力”,真正成为凝聚人心、推动发展的“红色引擎”,为基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