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。”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犹如一场及时雨,润泽着百姓的心田,也为党员干部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提供了行动指南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契机,积极主动地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,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,让民生福祉更有“质感”。 问需于民,精准把脉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。民生问题纷繁复杂,从就业的奔波忙碌,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;从医疗保障的完善,到住房安居的渴望;从养老服务的需求
[{"insert":"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。”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犹如一场及时雨,润泽着百姓的心田,也为党员干部践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提供了行动指南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为契机,积极主动地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,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,让民生福祉更有“质感”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问需于民,精准把脉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。民生问题纷繁复杂,从就业的奔波忙碌,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;从医疗保障的完善,到住房安居的渴望;从养老服务的需求,到托育服务的期待……桩桩件件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党员干部要走出办公室的“舒适圈”,深入基层一线,走进群众中间,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,面对面交流,心贴心沟通。通过实地走访、调研座谈、民意征集等多种方式,全面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精准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,真正把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摸清摸透,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民生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问计于民,汇聚解决问题的“金点子”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,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。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,党员干部不能“闭门造车”,而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,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,主动向群众请教,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。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的最前沿,对问题有着最直接、最深刻的感受,他们的“土办法”“小建议”往往能切中问题的要害,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、新方法。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群众的智慧中汲取养分,将群众的好点子、好办法汇聚起来,转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举措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问效于民,检验民生工作的“成绩单”。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民生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,建立健全民生工作反馈机制,及时跟踪了解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民生项目的推进效果,主动接受群众监督,虚心接受群众批评。对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,要深入分析原因,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措施,确保民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,取得实效。要以“钉钉子”的精神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,{"insert":"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,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以《意见》为指引,持续做好问需、问计、问效于民的工作,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为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、均衡、普惠、可及贡献自己的力量,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有“滋味”,让民生答卷更有“温度”。"},{"attributes":{"align":"justify"},"insert":"\n"}]